《故都的秋》教案3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 都 的 秋》
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景生情,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景生情,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美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品味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 听录音,请同学们把心门打开,用心聆听这故都的秋
三 整体把握,思考问题
1从标题入手,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听完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又蕴涵了怎样的深情?让我们慢慢去体味。
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一)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 3~12分写从继续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四 布置作业
1找出文眼。
2思考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故都之秋的自然景物?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味蕴涵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一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走近郁达夫,品味《故都的秋》。
二 分析、理解、提高
1郁达夫对北国之秋总的感受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表明这种感受?
明确: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请指出具体的景物描写,注意寻找的范围,应该在第二部分中找。
明确: 牵牛花(破屋 碧天 驯鸽 日光 秋草)
槐蕊
秋蝉
秋雨
秋枣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是作者为何对这些名胜古迹只是一笔带过,而着力描写牵牛花等几种景物呢?
明确:因为他们仅是历史留下的外在印痕。恰恰是外来人最容易注目与把握的,但是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故都的秋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就在胡同两旁,就在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在世俗生活中寻求享用美,这才是真正的北京人的眼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
3那么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 、静 、悲凉”的特点的?有可能体现一种,也有可能体现几种,请找找侧重点。
(1)先来看看牵牛花是如何体现的?找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使作陪衬。”
明确:作者主要写了牵牛花的花色。“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蓝色、白色属于冷色调。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它们与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形成和谐的基调,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牵牛花出场前,作者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悠闲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日光,再配上尖细且长的秋草,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这段文字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王安石被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以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透出了寂寞凄苦的心情。郁达夫此时的心境(迁居杭州,寄情山水)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谓异曲同工,在清静闲暇中透出落寞之情。
(2)接下来看看对槐蕊的描写。突出了“静”的特点,哪些地方表现出静呢?
明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柔软的触觉已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经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同时写触觉更能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