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高三年级全科试题(9科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综合资源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6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2/25 12:31: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化学).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地理).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历史).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生物).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数学理).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数学文).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物理)无答案.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英语).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语文).doc
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政治).doc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四)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1—6题和13—15题的答案涂到答题卡上,其他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 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想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着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 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
  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