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420字。
《家》教学设计
郑家滨 屏城中学
一、概述
《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比喻,层层递进,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和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本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本文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安排感悟“家”的温暖,在感悟中激起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第二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以及对本文的拓展延伸,从而使他们更深的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谈话和探讨过程中,理解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学会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本文的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有学习“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在九年级上学期又学了“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在这基础上学习“议论性散文”。
2、 九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历史认知、现实认知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通过文本学习可以谈对家有更深的感悟。
3、 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 创设情景、调动体验策略:本文的设计从生活视频出发,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2、 平等对话、论式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切磋,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3、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讨论,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吟诵美读策略: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
式小组展示读。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产生思想的共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相关视频、音乐和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馨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