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的远方》备课资料
- 资源简介:
约6220个字。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在梦的远方》备课资料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写“梦”的散文很多,或奇情幻象,或浮光掠影,或借此寄兴,或赋予象征。林清玄的这篇文章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其中。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回忆为线索,以母爱为主旨。从出生后的体弱多病;到幼时的多灾多难,险象环生;到年少时的性格孤僻;以及长大成人后“离家愈来愈远”。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回忆和母亲的回忆相互交错,在“我”的娓娓道来中穿插母亲的深情回忆。“我”的回忆充满了为人子的感激与怀念,母亲的回忆盈溢着为人母的牵挂与深爱。
文章中,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背着幼小的“我”寻医问药的背影;跑近十里路救儿性命的动作;是为儿子死里逃生“流下泪”来的表情;到处求方抓药的焦灼心情;是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乃至偏袒的举动;因“我”个性孤僻而不安的忧虑;更是儿子离家后无尽的牵挂与期待,鼓励他寻求梦想的话语……作者笔下的母亲,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她们的心永远记挂在孩子的身上,她们奉献的那样彻底,又是那样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者尤其善于捕捉和表现母亲的内心世界,在阅读中切不可忽略这些情节和词语,如“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母亲急得满眼泪”,“还心有余悸”,“感谢得流下泪来”,“那时代的妈妈,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母亲的担心没有太久”,“母亲反而担心”,“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依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等等,这些细节,正是母爱的写照——无私的付出,无尽的牵挂,无微不至的关爱。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口中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故事里的两个小人物——阿土和阿呆,分别代表着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目光短浅,懒于实践而消极退让,另一种则是目光远大,勇于坚持而积极进取。面对同一个遥远的梦,也可以说是缥缈的理想,“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而作者写童话的真正目的是怀念慈爱的母亲,感激她的深深教诲。母亲的爱铭刻在作者心中,鼓励着他追求人生,达到梦的彼岸。因此,他自豪地说:“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二、问题探究
1.关于对“梦的远方”的理解。
梦的远方到底是什么?一种理解认为是“理想”,是自己执著的目标与愿望。作者用阿呆与阿土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在梦的远方启程,坚持航行下去,总有一天会掘出自己的“黄金”。
另一种理解认为,既然“在梦的远方”是文章的标题,那么就不该是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文章的主题不是坚持理想,而是赞颂母爱,所以标题中的“梦”是指自己的理想,而那梦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