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余秋雨)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180个字。
三峡
余秋雨
备课人:曹芳
【教学目标】
1.了解学者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散文的写作特点:如何把三峡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来表达主题..
2.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本文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
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三峡所表达的对于民族文化的忧思.
【教学重点】
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老师最后点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两岸异峰突起.江流湍急猛进,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杰作,造物主神奇的创造.三峡以雄伟壮丽的景向世人展示着她的绚丽多姿. 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峡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令人憧憬.神奇诡异的传说令人神往,雄伟瑰丽的风光令人惊叹.古往今来,长江三峡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脚步和目光.李白乘船游览三峡,留下了流传千年的诗篇,郦道元驻足山水之间,为我们描绘了四时的美景.那么今天,又有一位学者面对美丽的三峡时不禁感慨万千,他就是余秋雨,今天我们就随同他去感受三峡的壮丽!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把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艺术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给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性的内涵。此外,余秋雨曾说:他把已经弄明白的思想,交给课堂;把可能弄清楚的思想教给学术论文。而把不十分清楚的思想,交给散文。
三.字词检测:
四.整体感知;
关于三峡的景观并没有惟妙惟肖的描写,古典的有郦道元,当代的有刘白羽《长江三日》,在模山范水、曲尽其妙方面,都达到了经典的高度。那么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先整体感知全文.
1. 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2. 问题设计.
(1) 本文的题目是三峡,作者是否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三峡的自然景观上?
本文的重点并未放在对于三峡景色的描述,还写了和三峡有关的故事和历史人物(2) 余秋雨笔下的三峡和刘白羽,郦道元等人对于三峡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之处?
余秋雨的和别人不同之处:他不选择以语言为山川增色,是不是另有追求?不以自然的壮丽形貌取悦读者,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关于三峡的人文和历史.
(3)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本文的三个部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