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全科试卷(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全科试卷(9科9份)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doc
鸡西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文字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42分,每小题3分)
一、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在出差途中竟然与失去联系三十多年的老同学萍水相逢。看到彼此都已经渐生华发,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B、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拣别人丢弃的东西,防止被人敲诈。让孩子路不拾遗的做法我不敢苟同,因为这会让孩子从小就心灵冷漠。。
C、放假了,文化广场上,游人不绝如缕。
D、这支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人民热烈欢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B、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C、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的有食吃。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下面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是( )
(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2)共其乏困 (3) 张良出,要项伯 (4)失其所与,不知 (5)秦王必说见臣 (6) 履至尊而制六合 (7)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卒起不意 (9)秦王方还柱走 (10)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2)(3)(4)(5)(7)(8)(9) B(1)(2)(4)(5)(7)(8)(10)
C(2)(3)(4)(6)(8)(9)(10) D(1)(3)(4)(6)(7)(8)(9)
4下面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1)又欲肆(肆意)其西封 (2)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 (3)夙婴(绕)疾病
B(1)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2)以致(招致)天下之士(3)做《师说》以贻(遗留)之
C(1) 慈父见(被)背 (2)举世与誉之而不加劝(劝勉) (3)会(适逢,恰巧)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1)适(到)莽苍者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3)愿大王少假(宽恕)借之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素善留侯张良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顺流而东也 (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7)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8)单于壮其节 (9) 而耻学于师 (10)反欲望斗两主(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1)(11)\(2)(5)(7)\(3)(10)\(4)(6)\(8)(9) B(1)(11)\(2)(7)\(3)(10)\(4)(5)(6)\(8)(9)
C(2)(5)(7)\(3)10)\(1)(11)\(4)(8)(9)\(6) D(1)(9)(11)\(2)(4)(6)\(3)(5)(7)\(8)(10)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A 乃喟然叹曰 B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C左右请除之 D以为寡人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4题。
叶 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