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文言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九章:文言文的最佳教学模式
(一)、剖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
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对于学生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
2、教材的因素。新教材是以文学史为序编排的,这种编排方式偏重于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课文太深奥,有的太乏味。什么叫“浅易文言文”?《兰亭集序》的后半部分、《逍遥游》也算“浅易”吗?难度过大的选文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打击是可以想见的。
3、考试的因素。由于教师命题权力的缺失,使得学生重试题而轻老师。“考什么学什么”是倍受批评却至今仍是学生信奉的最高信条。高考试题是不考课文的,学生怎么会“傻”到孜孜以求地学习课文呢?
4、怕背诵。基本上,每篇课文都要背诵,而且有些段落文字非常晦涩,两三天要背一篇古文,怎么能不怕呢?这教学要求是某个人随意定的,还是讨论的结果?是否该修改一下呢?
5、教学方法的问题。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具体到文言文教学,教师注重的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兴趣的引导,学法的指导,最后达到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规范2项统一要求
1、提前布置预习。
现在有好多学生都不预习了,现代文还可以听得懂,但文言文如果不预习绝对是不行的,下死命令,就得预习,不学拉倒。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通过这一步,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正音任务,达到初步感知文章的目的。
2、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在这个学习环节中,要使学生养成课上用符号做书间笔记和课下及时分项积累的习惯。用符号做书间笔记,易操作,重点鲜明,便捷,省时。分项积累,巩固重点、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三)、教学模式
导语设计或幻灯展示: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