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4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胡同文化
一、导入:
1、“胡同”就是小街巷,是民间特别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建筑格局,我们宁波人管它叫“弄堂”。“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现在,“文化”一词运用的相当广泛,什么都可以构成文化。比如:大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小到服饰文化,茶文化,钱币文化、京剧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性文化、鬼文化……于是乎,厕所便也堂而皇之的成了文化。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是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
2、Q:什么是“胡同文化”?请用课文的一句话回答。
A: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3、很好。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Q: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带着这个问题,先请大家跟我一起到北京的胡同去转悠转悠,顺便听一首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领略一下胡同深处传唱的民风民俗。(同步播放歌曲和图片。)歌词: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二、分析第1—4段:
1、请2位同学朗读第1至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部分内容提到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
A:提到了胡同的4个特点:
1) 四方四正。
胡同十分方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把整个北京切割成方正的小块。(出示北京地图)
方正的胡同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非常强。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我自己就是个方位感很差的人。据说以前有个人假冒钦差大臣去传圣旨,但一眼就被识破了。为什么?——就因为站错了方位。可见这种方位感已渗透到北京人的思维方式中,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 北京胡同的取名来源多样。
有根据记数的,储存物件的,有根据人名的,还有根据行业的,以及根据胡同自身形状的。还有不知道根据什么的。其实还有很多来源。有根据植物命名的,如樱桃胡同;根据日月山川命名的,如月光胡同;根据鸡鸭鱼肉命名的,如鸡爪胡同;根据地名命名的,如臭水河胡同等等,十分有趣,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儿。
3)北京胡同宽窄不一、数量多。
宽窄不一是北京胡同的一大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层等级观念。宽敞的胡同里一般都是“大宅门”,住着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小胡同住的大多是无名小卒。胡同数量很多,由于胡同是北京街巷的主体,因而习惯把“街”“巷”之类归于胡同,俗称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此并非夸张,而是基于事实的概括。截至1949年末,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为3074条。
4)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Q:如何理解“它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很远”?
A:“近”指胡同与闹市的空间距离很近,生活很方便;“远”指胡同所代表的安详、宁静的生活和感情。胡同排斥车水马龙、喧嚣热闹,退守在寂静、保守、停滞的凝固状态中,所以又显得很“远”。
胡同里不是有各种叫卖声吗?怎么说很安静——偶尔的叫卖声反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这叫什么写作手法?——以动衬静。如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
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外,胡同其实还有很多特点,比如历史悠久。论其历史,二三百年者并不稀奇,三五百年者所在多有,六七百年者亦非罕见。
三、分析第5—12段:
第1—4段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对北京胡同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第5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度,由胡同过度到胡同文化。从胡同体现出的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1、大家还记得我刚才的问题吗? Q:为什么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