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由“紫色的灵魂”说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4/10 16:33:5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410字。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由“紫色的灵魂”说起
  树德中学语文组           彭碧霞
  常常在做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是讲台上口吐莲花、字字珠玑的那一份潇洒自在?是看着学生在自己的调教下分数的节节攀升?也许这些也曾经带给我们幸福的感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不再自恋于自己的表演,也不再在分数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的时候?语文课的魅力又在哪里?我们的孩子还能记住些什么?我们又真正给了他们什么?给孩子们思考的权利,引导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学习的幸福与快乐,我想,这才是我所追求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幸福。上学期我在执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就深刻地体验了一把这样的幸福。现将这节课的几个重要环节呈现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设计理念】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教材分析(课文悟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后又删去。这次在新教材中出现,许多老师并未引起注意。大都觉得时代的烙印太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从而选择了略讲甚至不讲。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文本不仅在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更在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精神上,都有值得我们开掘的地方。自读,就把课堂完全地交给学生,我,只是一个先于学生思考的人,交流是平等而自由的。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美读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2.在细读中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在细读中发现、品味、丰富对大堰河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想
  通过教师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发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细读文本,并将自己探究的感悟批注在书本的相应位置,做好课堂展示的准备。教师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进行补充、提升。以期获得新的教学生成。
  课例描述
  一. 导入。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并以自己读这首诗的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导入。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旨在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也想告诉学生,读诗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
  二. 朗读激情。这一环节我没有选择名家朗诵,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在聆听朗读的同时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批注在课本上。并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老师朗读中有无把握不当的地方?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同时也故意在朗诵中设置一两处处理欠妥的地方,训练学生仔细聆听的能力,并能做出自己的鉴赏评价。朗读结束后,学生基本能把握作品的情感,对情感基调的理解却出现了分歧。有人说是悲凉沉郁,有人说是悲怆中又不乏激昂。并从诗中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诗句,做出朗读示范供同学们讨论。发现破绽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但仔细听读的同学除了找出精心设计的破绽外,还对其他的诗节提出质疑,并以自己的朗读进行佐证。比如,诗歌结尾处排比句以及“我敬你,爱你”的朗读,学生都提出了我未曾预料的见解,并且得到同学的认同。
  三. 细读鉴赏
  举例给出品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品读。
  1.换一种说法。如;标题为何不用“大叶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