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①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2、学生各自朗读 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①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②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