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400字。
《山民》教案
教学目的:使同学们了解《山民》,并产生对诗歌的兴趣,体会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教学设计:研究性阅读、拓展性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集体学生诵读 (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二.主贺大概介绍韩东的背景,及其创作情况:
韩东,1961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方之也是当代著名作家。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曾先后在西安和南京的某些高校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作家。现已出版诗歌集《白色的石头》,小说集《我们的身体》、《西天上》,诗文合集《交叉跑动》等。1998年5月,与朱文等新生代作家一道发起“断裂”行动,并主编“断裂丛书”。
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并于1981年初青年文学杂志《青春》上发表了组诗《昂起不屈的头》,后又获得当年度的“青春文学奖”。落脚西安后,他又创作完成了《有关大雁塔》等佳作,还主持创办了《老家》(“云帆”诗社)。尤其是1984年,他返回故乡南京,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了《他们》,由此标志着又一代诗人和作家的新的崛起。从1985年到1995年,《他们》共出九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除诗人韩东、于坚外,先锋小说家马原、苏童也曾是“他们”文学社的成员,并在《他们》创刊号上分别发表了《拉萨河女神》和《桑园留念》等小说作品。日后成为
“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与四川“非非主义”等诗歌社团一起,发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这里所谓“第三代诗歌”,按照诗人们的解释,即是“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比如贺敬之、闻捷、公刘等;“十年铸造了第二代”,指舒婷等朦胧诗人;“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他们第三代人”。从此,“第三代诗歌”就成了一个专有名称。所谓“第三代诗歌”,是指朦胧诗之后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和写作倾向,韩东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三.同学们自己朗读,并体会。(自读思考的问题)
①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回答: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的,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反映了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②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回答:“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③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亲的抱怨吗?这里面包含了哪些哲理?请特别注意“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