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漫话清高》汇报课教案
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刁吉波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和认识“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品析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及隐含的作者观点。
3.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用时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A、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B、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
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不入,清高的代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