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目标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文中的意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文言情境,不让学生感到枯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文言文,在小学的时候,你们学过文言文这样的文章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什么文言文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出示大屏幕)
“蚌(bng)方出曝,而鹬(y)则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hu),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师】这就是有名的《鹬蚌相争》的故事。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请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活动〗找一句学生复述这个“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言语生动。下面我们再通过大屏幕来熟悉这样一则故事。(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
翻译:“一只蚌刚刚从水里出来到岸上晒太阳,接着一只鹬就来用嘴来吃蚌肉,这只蚌就将两扇壳合拢起来挟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的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也会有死的鹬”。蚌和鹬谁都不肯相让,不愿放弃,最后一个渔翁得到并且将它们擒获”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第一、文言文有写意的字,
例如“蚌方出曝”的“出”,意思是从水里到岸来;“蚌合”的“合”,是说把两扇壳合拢来。
第二、文言文里有些字的意思跟现代词有细微差别,
如‘今日不雨’的‘雨’,指的是下雨。
第三、有些概念古今用的字不相同,
例如‘曝’就是现代语中的‘晒太阳’,‘喙’是‘鸟嘴’。
第四、有些字的写法不一样,
例如‘禽’,这里通‘擒’。
【小结】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板书加圈的字)。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大家从《鹬蚌相争》的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思想财富。学习文言文,我们就能直接从他们的文章中得到知识和启示c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二、简介论语和孔子
1、【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预习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日”。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日"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n”,属于“读破”,意思是把孔子的话编纂成一本书。《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