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3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荷塘月色》教案
李中良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活动:
一、导入(播放第一张幻灯片)
猜一猜下面所描述的是谁:
A.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B.他是文学研究会成员;
C.他27岁时始任清华大学教授;
D. 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E.他著有著名散文集《背影》。
二、作者简介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从事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对于朱自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朱先生的散文我们也很熟悉。先生的散文漂亮精致:有的朴素动人,如《背影》;有的委婉真挚,如《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朱自清先生明净淡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四、正字音
xiè wěng ch niǎo nó mò mò qiào léng
煤屑 蓊郁 独处 袅 娜 脉脉 峭 楞楞
qiàn kě yuàn cēn cī xī fàn ē
倩影 渴睡 媛女 参 差 嬉游 梵 婀玲
五、行文中“我”的行踪及感情变化(播放第四张幻灯片)
院子里(带上门出去)
小煤屑路
荷塘的四周
月色下的荷塘
揭示作者感情(心境)变化的语句 (链接到第二十张幻灯片)
思 六、思考并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C 。
A.淡淡的喜悦;
B.淡淡的忧愁;
C.淡淡的忧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D.浓浓的忧愁。
七、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 (朱自清,选自1927年9月17给友人的一封信)
八、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所以我们称之为本文的“文眼”。所谓“文眼”,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透漏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朱先生善于在文章中设置文眼,我们在鉴赏是要注意把握。
九、品味本文的写景艺术
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心境那种淡淡的变化。我们一看本文的题目《荷塘月色》便知,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的感情是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的,即本文的一大特点“借景抒情”。
本文写景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四、五、六段,学生齐读……,诵读是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平静、缓和的,语速不能太快),要用心去读,力求置身于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美景和意境之中。
朱先生并没有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荷塘,二是月色。这是不是把原来和谐统一的荷月美景割裂开了呢?并没有。第四段虽是写荷塘上的种种景物而时时不离月色,以月色为背景,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虽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时时不离荷塘,以荷塘为背景,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只不过是主景和背景的位置互换了一下而已,这样一来使得描写得更加细腻、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