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周周读材料汇编(1-14)
- 资源简介:
共14份。
高三周周读(1)
古诗赏读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思考】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简析】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首联描写一只失群孤雁哀鸣追飞的形象。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情深意切,哀痛欲绝。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美文品读
起点 马国福
我们的生日是生命的起点;小溪流是大海的起点;种子是希望的起点;沙砾是高塔的起点;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春天是丰收的起点;一月,是一年的起点!
在生命的原野和人生的旅途上起点无处不在。一个人选好了起点就等于找准了成功的方向;一件事选对了起点就等于开创了美好结局的一半;一个目标划分好了起点就等于缩短了与成功的距离。
起点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有近有远。起点往往以小而见大,好比千里大堤,微不足道的蚁穴是瓦解它的小起点,更是致命的起点;好比挺拔的参天大树,幼芽是它迎风淋雨能否成材的关键起点。如果幼芽弱不禁风,不经受风雨的洗礼,怎么能长成栋梁之材?站得高看得远,好比巍峨的山峰,如果没有山脚的沙石为起点,怎会有高瞻远瞩的壮阔画卷?
也许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站在较低的起点上,我们不可能修改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那我们必须拥有美好的人生观;如果不能拥有令人仰慕的高起点,那我们可以拥有追求高起点的信心和理
……
古诗赏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诗中是不多见的。
美文品读
宁静的地平线(节选)
张郎郎
一九七O年代,我听说许多人在全国各地草棚里、油灯下,一肚子理想,满脑门子深刻。在写着、画着、唱着,做着文艺梦。都是形形色色、不同层次、不同境遇的理想主义者。玩文学的差不多都是这种人。他们琢磨、创作,试图活出个模样,寻找意义。
一九七O年代开始的那个午夜,
……
古诗赏读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
诗词赏读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赏析】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
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一番曲折经历后,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古诗,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