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4
- 资源简介:
共2250字。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邵阳市第二中学 黎 超
(问题情境一):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对比 19世纪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石舫”与
日本明治天皇从英国购买的“吉野号”,导入新课。
(一) 背景
多媒体显示:教材引言材料,教师指导阅读: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教师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无论从思想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称蓄谋已久。
多媒体显示:
日本:“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教师进一步设问:近代日本为何具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
学生讨论、作答:日本国小、人多、资源缺乏,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
迅速发展但缺乏市场原料等。
教师设问: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美国想利用日本为侵略亚洲的助手,英国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和发展远东势力,德法想进一步扩大权益,俄国没有作好准备,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教师设问: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倾向态度如何?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腐败,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战争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教师总结——战争背景
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列强:默许和纵容(有利条件)
清朝:腐败(寄希望于“调停”,不认真备战)
朝鲜:东学党起义(契机)
(二) 概况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P59第二段,教师指导总结。
多媒体显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画演示)
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图片
教师设问:从这些爱国官兵英勇士迹,我们缅怀他们的什么精神?并总结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中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多媒体显示:日军暴行
教师设问: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