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 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张溥 自幼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故其读书室名为“七录斋”。
创建“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2、时代背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是封建专制统治最黑暗、最无耻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了朝政。朝廷还设立了东西厂特务机关,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许多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
魏忠贤的党羽还为魏忠贤建立生祠。最先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他假借机户恳请,建祠于西湖,建成后上疏,请熹宗赐匾额。熹宗名之曰“普德”。作为对此举的鼓励,潘汝祯升为南京刑部尚书。而浙江巡按的奏疏晚到一天,竟被罢官。此例一开,兴建生祠立刻成为风气。全国各地都争先恐后地为魏忠贤建生祠。
顾宪成世称东林先生,以耿直著称。被革职还乡后,与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一时成为全国正确舆论的中心,故被称为“东林党”。东林党人屡次上书弹劾魏忠贤,不但弹劾无效,反遭迫害。魏忠贤变本加厉残害忠良,捕杀东林党人,冤狱数以百计,其中杨涟、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是较著名的几位。
杨涟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众闻讯,皆为杨涟鸣不平。他们自动夹道哭送,所过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祐涟生还”。六月二十八日,杨涟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审。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魏忠贤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令立即杀掉杨涟。七月夜,在狱中处死杨涟。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称“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写完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场。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①,惨不忍睹。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