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复习诗文专题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7 20:0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由50余首古代精典短诗为内容编撰的训练材料,依训练阶段组成五个练习。包括答案近9000字。)

2005年高考语文诗文专题训练材料(一)
马甲中学    汪阳春
1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 “ 征尘 ” 和 “ 酒痕 ” 分别有什么含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
2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 “ 水急流 ” 虽然是写景,但与诗中的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________” ,也开启了下一句中的 “________” 。
② 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
3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① 题目中的 “ 问 ” ,其实就是 ______ 的委婉说法。
② 一二句以 “ 绿 ” 描摹新酒的清醇,以 “ 红 ” 描摹火炉的情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③ 试分析这首诗语言运用的特色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
4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① 开头 “ 莫听 ”“ 何妨 ” 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 试分析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中 “ 任 ” 字和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中 “ 无 ” 字的深刻含义。
③ 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 “ 风雨 ” 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 “ 风雨 ” 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
5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 龌龊 ” 在诗中的含义是 ________ ; “ 放荡 ” 在诗中的含义是 ________ 。
② 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抒写什么感情?
③ 开头两句采用 __________ 的抒情方式;后两句采用了 __________ 的修辞方法。
答:
6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