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复习指南系列之三
作者:广东碧桂园学校 常 胜(528312)
第三部分 议论文阅读
一、知识点、能力点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点有:
(一)、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三)、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四)“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
(五)、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
二、命题方向
在各地中考中,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 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
2. 论证方法,尤其是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其中对比论证要注意跨段的情形。
3. “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要学会从前一句、前几句甚至前几段去找相关
的内容。
4. 某一论据的作用。要注意区别是以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的。
5. 某一句子的含义。当然是指在文段中的特定意思,切勿自我胡乱发挥。
6. 从文段中抽出一句,放回原位。
7. 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三、题型分析
例题:
①我们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学习,而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
②这种情况自然不难从历史上找到解释。半个世纪以前,那是文言的时代,文言是没法予当作活语言来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文章要写好,说话不妨乱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学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从口语得到多大的帮助。
③时代不同了,可是人们有惰性。现代的儿童学习的是白话,是普通话,是活的语言。活语言的教学应该是耳目并用,并且先耳后目。可是我们的教学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还是“目治”,还只是抓书面作业,不从口语训练入手。
④在当今时代,口语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强调大家也会承认,可是在语文教学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撇开。语训练本身的用处不说,光从书面语训练来说,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写上几封信、几篇文章;一个学生一天上好几堂课,要答问,要讨论,而作文只有两星期一次。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议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槽,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细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⑤总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中夺蟑。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3分)
答:
答案分析:我们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书面语(文字)的教学,而忽视口语(语言)的教学。(答“我们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学习,而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或“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均给 3 分;若只答“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则只给 2分。)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议论对象与内容的把握。答案往往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2.用横线在第④段画出能体现“事半而功倍”这一短语具体含义的语句。(2分)
答:
答案分析: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 还愁他不会作文?(画不完整的扣1分;每多画一句扣 1分,扣完为止。)
此题考查的是对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应扣住题目中“事”与“功”二字在原文找到能具体解释这两个字的相关句子。
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④段的主要意思。(3分)
答:
答案分析:口语训练不容忽视。(若答“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或“口语训练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或“谈日语训练的重要性”均给满分;若答“谈口语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则只给1分。)
此题考查的是对一段文字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思考时需回到原文认真分析中心句,依此推导出中心意思,并需把该意思放回原文对照一下,看是否能涵盖全段内容。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3分)
答:
答案分析:第②③两段写不同时代的情况用了对比:半个世纪以前,文言不能当活语言教,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现时代儿童学的是活语言,教学应该口语和书面语一齐抓。 第④段讲口语训练的作用时用了对比:抓住口语这个环节,作文水平容易提高;放过口语这个环节,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第⑤段将两种做法的效果作对比:从口语训练入手,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事倍而功半。(任举以上一例作说明且表达通顺即可给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此题看似容易,其实很容易丢分,因为容易答成“第②③两段用了对比”,这样就只能得一分,因为答案太不具体。
5.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答:
答案分析:语文教学要抓好口语训练。(若答“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书面语教学,还要重视口语教学”也给满分;若只答“语文教学从口语训练人手,是顺乎自然,事半而功倍”则给2分。)
此题考查的也是概括能力,是较常见、较易得分的题目。做时可从题目、开头部分、结尾部分去找依据。
四、系列训练题精选
(一)
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预言”自己的研究结果,但漫无目标地“寻寻觅觅”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大忌。进行科学研究时,为了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应重视最终结果的预测。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把这种预测叫做“毛估”,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毛估比不估好。
念大学时,卢嘉锡在一次考试中,基本上做出了一道其他同学都不会做的题目,可老师只给了1/4的分数,他感到很委屈。老师耐心地开导他: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点错一位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今天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点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