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6400字。
《问说》教学实录
河北省唐山四十九中学 王玉静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文言文的疏通,下面进入文本结构分析。看一看《问说》是怎样分析论证的,以便我们借鉴之。在未解析之前,先读一读南开大学徐江老师写的《说“问”》,它不是简单地对《问说》进行白话翻译,我们要注意有关段落的领启句,它们往往体现该段落的论证思维方向。比如“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比如“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前人早就有很中肯的评断了”,比如“符合人们的行事实践”。你们注意了这一切,就能很容易与老师互动,分析文章的结构。
说“问”
——代刘开重写《问说》
徐 江
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
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学是离不开问的。不学,见识短难以产生疑问;不问,思路窄难以有广阔的视域。好学而不勤于问,不是真正的好学。
问于学,其意义或者说作用是很大的。凡有生活经验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认识:从道理上讲对事情是知道的,但实际做起来未必做得好,理与事的结合是有学问的。对事情从整体、从宏观上有所了解,但这还不够,不懂得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细节,仍然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类似的种种情况,你不去问怎能有明确的判断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问是可以长见识的呀!比如,向比自己强的人去问,能够解决自己的疑难,这就是向懂得规律的人去请教。比如,向比自己逊一些的人去问,人各有长,就可以就其长而在某些方面获取深刻的一得之见,这就是以能、以多向不能、不多请教的好处。比如,向比肩者去问,彼此学识相当,更便于切磋,在详尽的互动当中对事理辨而明之。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言不谬。概括起来说,在向不同学识的人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的效果——“破其疑”、“求一得”、“辨而明”。
其实,关于“问”的这些看法,前人早就有很中肯的评断了。《书》不就是这样说的吗?“好问则裕”。裕,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丰富、宽裕的意思,一个是道理。我们不妨把它们合起来理解《书》的话,“好问则裕”讲的就是“问”的作用,它能使我们获得丰富的道理。孟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说,要找回失掉本性的心,须依靠学且继之以问来实现。子思甚至在讲到“尊德性”这一主张时,也是强调要通过好问来达到,问且先于学。
这种认识是符合人们行事实践的。古人虚中乐善,凡是有问题,不论有什么事,不问对方是何水平的人,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要问。
因此,即便是看起来有些狂妄的人,圣人也会听从他的正确意见;像割草砍柴的这些低微的山野之人,我们的先人仍然向他们请教。舜就是这样做的,他虽贵为天子,但有事却能向普通人询问之,以大智慧而明察浅近的话语,这不是随随便便故作谦逊,实在是为了听取好意见中的好意见。
“问”的问题是如此重要,但是否人们都认识到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应该重视在“问”方面存在的问题。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间,只不过是劝善规过就觉得很到位了,能够以义理为要相互咨访,孜孜焉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是不多见的。在这方面存在如下两种倾向,必须克服之。
其一,看重自己而菲薄别人,乃是社会的通病。学识未达一定的境界,但强作大知;对事理的研究还没有透彻,便妄作臆断。这样做,终其身几乎没有可向人请教的事情。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