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79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一般的乡思作品可能更注重抒情,情感味较浓。但刘亮程的这篇文章却具有更多的对故乡的一种理性思考,情感含蓄、多少显得克制。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跨越了这种感情,从而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产生的根由,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我在教学上的总体思路是:以课文中的对话栏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品读,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1、整体感知课文,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评点,训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 板块中的一篇学生自读文章。这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该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教学时要挖掘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多一些理性的思索。青少年应该具有美好的心灵,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而在本文中,家乡的概念不仅是具体的,有时是抽象的,研读时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但是本文是一篇理性较强的文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