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9 22:4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七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______________ 。
2、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第3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4、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6题。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过去;逝。]
6、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牛峤的《定西番》一词,然后回答第7题。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