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提取要点,理清思路,把握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3、 把握作者复杂矛盾的感情。
3、反思中国的“胡同文化”。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品味既朴实又雅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而产生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了解一种建筑总能体现一种独到的文化;体会汪曾祺面对熟悉而又走向没落的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引导同学们对胡同文化的反思(可拓展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导入。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知道这是哪里吗?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十足的小品文《胡同文化》。(展示课题《胡同文化》及作者名字)
二、作者介绍
这位老人是谁呢?——汪曾祺。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照片)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胡同文化》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是江苏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读胡同特点
1、 过渡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2、胡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