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2/8 9:18:5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00个字。

  19《鱼我所欲也》
  备课人:梅卫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初读课文。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熟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顾关于《孟子》及孟子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三、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小组内活动: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四、师生交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