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120字。
东辰国际学校高中部语文必修1导学案 编号:15
11、包身工
编制:刘道林 审核: 使用时间:
使用方式:阅读文章,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和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本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点
2、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 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案
一、 知识链接
1、 作者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2、 写作情况及社会背景:
《包身工》作于1935年,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四月初到六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 自主学习:
阅读全文,初步熟悉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夏衍(yǎn) 水门汀(tīng) 木栅(zhà) 足趾(zhǐ)
蠕动(rú) 拎着(l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