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最后一课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古诗四首 晏子使楚综合能力训练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感受依恋故土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2.理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爱国主义感情。
3.体会诗词浯言的精练、含蓄、准确。
4.明确材料的取舍应服从中心意思需要,详略得当。
5.有关律诗的文学常识。
6.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品味其感情。明确文章的题旨。
8.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言。
9.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方法。
10.各种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揣摩描写的精妙之处。
1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的结构层次。
例题分析
例1 《枣核》《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国对民族的效力。如《枣核》就是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作为人物通讯《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在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的基础上,更多地叙写了他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从而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愿为祖国效力的赤子之心。
例2 有人说《枣核》这篇文章结构精巧,所以感人至深,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解:《枣核》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但却感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叙事朴实。当然“结构精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具体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短文写得摇曳多姿。同时还用“枣核”做贯串全文的线索(既是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使文章的叙事脉络清晰可见,层次分明。看来“枣核”这一小小的物件起了重大的作用。
例3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是怎样选材组材的?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解:选材组材,详写略写均是有机统一的,都应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为核心来考虑。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太多了,但作者在本文能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开头“饯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十分简洁,但也绝非闲笔,它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又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当然课文用较多的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样详略得当地叙述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中心——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例4 读下面几句话,请你辨析一下它们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回答每句话后面括号里的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呢?)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