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教学资料
- 资源简介:
约6640个字。长春版七年级下。
一五 圯上敬履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张良是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课文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刻画的是青年时期张良的一段奇异的经历。
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就在这种国破家亡,报仇未果的情况下,有了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文所反映的张良的核心品质就是他的隐忍有容,对老者的尊敬。面对老者的“直堕其履圯下”,张良虽“愕然,欲殴之”,但只因“其老”便能“强忍”,不但为老者拾履而且能遵照老者要求“长跪履之”,足见敬老之德在其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敬老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正是有这份隐忍和这份尊重,才赢得老者之笑,才会有与老者的进一步接触。与老者相约的过程中三次方成,除表现出老者的严格要求以外,也可看出张良的隐忍。而在这里年轻的张良能够这样相忍,除了敬老之外,也足见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虚心求教、坚持不懈的恒心,也正是由于张良的这些品质,老者才传他以《太公兵法》。诵读此书为他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奠定了重要基础。
成大业者先成人,老者的“直堕其履”,老者的几次怒而离去,都是为了考验张良是否具备一个成大业的人的基本素质,而张良正是以自己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也正是由于这种闪光点才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可谓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课文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对老者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对张良准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相得益彰,使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问题探究
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张良?
“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成大业之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最起码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老人期而后,是绝对不允许的。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开,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是用行动来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啊!
思考与讨论
一、《史记》记载:张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珍重之意)祠之。留侯(张良的封号)死,并葬黄石”。结合课文内容,你对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描述有怎样的理解?你怎样看待张良和老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