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真实名:江国平
单位名:浙江省温岭市三中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学会通过归纳和整合,领会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发问精神,教会探究性学习。
△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和理解误解、冲突中的亲情;明确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教学设想】
△ 采用归纳和整合的方法,通过对一个个片断的研究来解决一个个局部性的问题,悟出课文具体而深刻的内涵和给人的启示;鉴赏课文的精华部分,欣赏文章深刻的内蕴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
△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斟情点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导言:也许同学们的思绪飘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许在你遥远的童年的天空里,有一只美丽的风筝正在蔚蓝色的一片里轻舞飞扬着呢……我想知道我们有多少同学喜爱放风筝呢?能描述一下你放风筝时候的心情吗?谁能告诉我年少时候的鲁迅爱不爱放风筝呢?(生答:“嫌恶”)
二、 研读第3、第4两个自然段。问题大致如下:
1、 为什么“我”会“嫌恶”风筝呢?
2、 和“我”相反的小兄弟对风筝的喜欢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提示:①“张嘴”、“呆看”——他的好奇,他的幻想,他的孤单,都源自他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②为风筝或升于天、或跌于地和或缠绕或解开而惊呼和跳跃——这曲折的表达了儿童娱乐的天性;③“偷做”风筝。)
3、“偷做”表明了什么? (提示:怕“我”)
4、小兄弟对“我”的怕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惊惶”、“失色”、“瑟缩”)
5、小兄弟为什么怕“我”?
(提示:在中国传统礼教思想所统治的社会里,是非常讲究“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的。按照那个社会“三纲五常”(父子、君臣、夫妻/仁、义、礼、智、信)的规定,一个家庭,一切由一家之长的父亲说了算的。当一家之长的父亲去世以后,家里最大的长兄,就有一切权利,来管制家庭和兄弟的一切。失去了父亲又是长兄的鲁迅,那时候,自然地认为这种管教弟弟的封建“家长式”的专制行为是十分合理的。)
6、这种对弟弟的“家长式”的管教行为终于因为弟弟对“我”的隐瞒,而从原先对弟弟的可笑、可鄙,发展成为对弟弟的“愤怒”,这种“愤怒”表现在何处?
(提示:“抓”、“掷”、“踏”——可怜一只风筝就这样被“我”“毁”了!)
7、毁掉的又是怎样的一个风筝?(学生个别朗读作答)“大方凳旁……将要完工了。”这些描写性的文字表明了什么?(提示:小兄弟做这个风筝花了很多的心血,可谓苦心孤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