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案例
干方田
(一)案例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在综合实践中将语文涉及的各种能力甚至是相关学科的综合能力尽可能的都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希望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的形式,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供给功能和快速交流功能,对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归纳的训练,并联系课文,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水平。
这是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希望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敦煌、敦煌文化、敦煌学、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余秋雨及其散文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接触,去了解,对于文物、文化遗产的遗失和破坏现象,学生们都可以见仁见智,而在传统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大信息量的教学任务。因此,这篇文章很适合于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整合教材。而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他们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逐步提高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我在备课时广泛搜集网上资料,制作成《道士塔》网页,放在学校网页上,学生既可在家中上网浏览,也可在机房上课时进行阅读,同时向学生提供搜索其它网上资料的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可由此获得更多的资料。网页的设计制作依据两个原则:1、凡教师备课时阅读的资料,尽可能纳入网页中,所有的资料都面向学生开放,师生共享。教师不充当靠教参炫耀于学生的角色。2、多选入一些能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资料,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网页收入的资料主要有:1、背景资料2、读懂课文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对课文要点的分析及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3、探究质疑的资料等。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希望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
2、品味散文语言,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面对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
鉴赏法和探究型教学相结合。
五、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作品、相关背景及世界文化遗产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教学构思
这篇课文的课堂设计是想尝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整合教学,在计算机房人机交互的条件下,教师通过网页进行授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关网页中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讨论发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它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是学生能够读取的信息量相当大,要求学生有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能够通过BBS快速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能够及时的看到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作出反应。
教学分三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阅读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敦煌文化,围绕文本中的中心人物——王道士,谈自己对中心人物的形象定位;第二课时,阅读作者的相关资料,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言,谈对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把握;第三课时,抓住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点,大量阅读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重点谈如何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记住:
不仅仅是书中说了什么,最主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想法……
二、课文朗读
依据文章的四个部分,请四个大组的学生朗读,或者请班级中朗读较好的四位学生朗读。
三、背景介绍
背景知识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光绪二十六年 (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庚子年 (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拣来送人。后来,外国人知道了,用了很少的钱就从 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