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摸底试卷
刘志英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部分 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轼咏西湖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早已脍炙人口。古人所作西湖游记,写雨者亦殊多,然泰半为雨朝、雨夕,鲜有写其雨夜者。一九五六年,我于西湖作三日游。一日下午突布云(màn)①,满城皆暗,未几,雨脚东来,若轻纱,若薄雾,罩西子于帘幕之中。但见南北高峰,憧憧浮动;白苏二堤、隐漾若无。少顷雨急,则孤山、湖心亭一带,草痕树影全模糊了。斯时方觉西湖雨景之美,全在清濛淡雅之间。若以拟人法喻之,西湖恰似十七八岁女儿家于幕后含(pín)②,大(kě)③人也。
此次来杭,正值中雨,(zhé)④伏旅馆中半日,颇感局促。入夜,杭城友人L君邀约夜游,遂(qíng)⑤一雨伞出。时雨阵方(liǎn)⑥,转为潇潇,步行至湖滨公园。觅一石凳坐憩。面对雨夜西湖,默不做声,惟闻雨滴击伞,噗噗作响。
西湖雨夜,别有一番雅致。湖山楼阁,仿佛被天公(pō)⑦墨染却,一派漆黑,更不能辨其轮廓。然沿湖半圈灯火,交烁明灭,望似星城。比我往年所写诗句“夜雨秋灯青似萤”,更为壮观了。
又过片刻,雨声渐息,周(zá)⑧天地,绝不似有人迹者。我不免笑问L君:“你不觉得太清静了吗?”
L君默默良久,方才答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好一个“无声胜有声”!灵机一动,我很快凑成四句:“无声有声,夜雨秋灯。心随何往,数点青萤。”自以为有些哲理意味,当然不敢说是得了禅机。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字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文中写“西湖雨景之美,全在清濛淡雅之间”,其中最能表现这种美的特征的一个词:[ ]
A.清 B.濛 C.淡 D.雅
3.文中写之所以欣赏“西湖雨夜”之景的美在于: [ ]
A.幽静寂寥,顿悟禅机 B.空阔旷远,引人遐思
C.娴静幽雅,令人沉醉 D.幽寂恬静,物我一体
4.下面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中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本文采用点面结合手法描绘西湖雨中景色,先概括勾画出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再以西湖夜雨为点,重点突出雨中西湖之夜的奇特风光。
B.本文以苏轼咏西湖名句为总冒,然后分别描绘西湖昼夜不同时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
C.本文先以苏轼咏西湖的名句作总领,再以白日西湖雨景作缘引,然后着重描绘了西湖夜雨的“别有一番雅致”,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D.本文先以苏轼咏西湖的名句对西湖美景作概述,然后细致地描绘了白日西湖的绮丽风光和西湖夜雨的奇特壮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文中“自以为有些哲理意味”作者领悟到的哲理是什么?理解不妥的一项是:[ ]
A.作者自以为领悟了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包含的哲理意味。
B.作者领悟到了无声与有声的关系,无声的意境比有声的环境更美。
C.作者领悟到西湖风景的美,全在雨夜无声之中。
D.作者领悟到只有在“无声”的时候,才显示西湖的美。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 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