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首 页
授 课 形 式 授 课 时 数 2学时
授 课 日 期 2005年 月 日 第 周 备 案 日 期
授 课 章 节
名 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知识
能力
目标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德育
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 学 重 点 1、 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2、 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 学 难 点 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练习与点拨相结合
课题导入
导入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