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中画发艺术琐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学课本中画发艺术琐谈<br>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 唐步荣<br>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能够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如祥林嫂“眼睛间成一轮”、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等,无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万事都不能绝对化,艺术亦然。当人物的头发能表现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内心世界时,画头发亦能取得深刻的艺术效果,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头发在文学作品中亦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br>
一、体现人物的时代特征<br>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发式的变化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浓厚的时代风味。如《陌上桑》中罗敷的“头上倭髻”、《木兰诗》中木兰“当窗理云鬓”,这些都是汉魏六朝时妇女时尚的打扮,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则是战乱的表现。“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鲁迅《风波》),阿Q一会儿“用一支竹筷将头发盘在头顶上”,一会儿又“放下辫子”(鲁迅《阿Q正传》),则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复辟交相变动的社会动乱的时代特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br>
二、展现人物的民族特性<br>
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审美情趣在发色或发式风俗上亦有其独特的表现。例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加西莫多“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爱斯梅拉尔达的头发“略带褐色,在阳光下闪着漂亮的金光”。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写奥楚蔑洛夫“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金发、红发则显示欧洲白种人的特征。再如惠特曼在《自由之歌》中对黑人的描写则是“太阳照着他卷曲的黑发”。即使因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女性,由于其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发式也各异,彝族姑娘的辫子上吊着红珠子,藏着女孩则“梳着几十条细辫子”(赵燕翼《桑金兰措》),苗族妇女则又“发髻大而油光”(沈从文《丈夫》),而苏北的农村妇女“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汪曾祺《受戒》),等等,都别有一种风韵,显示各自的民族特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