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6280字。
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作品,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A.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
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3.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4.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互相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5.《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 两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
6.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西方文明的影响D. 抑商政策的松动
7.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8.新华网香港2012年4月5日电香港苏富比拍卖行4月4日举行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专场拍卖,激烈竞逐后拍品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创造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据此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①这件瓷器出自于官窑
②这件瓷器在宋代可以在市场上买到③北宋汝窑瓷器存世量很少④该产品当时专供皇室贵族使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