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一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小题,约5440字。
2011-2012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
历史试题
试题命制人:庄光文审核人:高一历史组教研室主任:李维忠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分二大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第I卷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3.第II卷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在草稿纸和本卷上答题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2.春秋后期,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其后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而出现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基本表现形式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
④带有开放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5.某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占总人口比例)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6.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7.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8.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美洲的烟草、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9.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11.英国工业中普遍出现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丝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12.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
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