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9小题,约5830字。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4.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
5.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6.北宋苏洵:“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 田庄式经营
C 官民合营D租佃式经营
7.我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其共同的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 南方的开垦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8.《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