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生命美学——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资源简介:
约7970字。
王维的生命美学——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一、“景气和畅”与“雪中芭蕉”——王维的灵府视域和审美观照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开篇即言:“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书上注释说:“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有一些解释却说,“景气”之“景”是为阳光,十二月底,日光已经开始变暖,而敏感的王维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最先发觉早春的温度。
然从后文多番出现“清”、“寒”以及“当待春中”的憧憬来看,这里的“景气和畅”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气象,而更多是出于灵府视域的主观感受。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雪中芭蕉”,即《袁安卧雪图》。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张彦远批评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又有人说,以芭蕉喻人“虚空之身”,是佛教惯用的比喻,笃信佛教的王维是有所寄托。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为王维辩护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并进一步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无论是有所寄托还是以神会而不可以形器求,我都比较赞同。诗人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宗白华语),因为王维物在灵府,而不只在耳目,这样的灵府视域和审美观照,使他感受到了常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佛禅的第一要义也认为,美是虚幻的影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第2段,可谓实中有虚,而第3段又可谓虚中有实,虚虚实实,亦真亦幻。
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里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以“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的审美态度观照和消解自然山水,其所见之物皆呈镜花水月之幻。诗人不是对外物作忠实逼真摹写,其“山水”便显现出超越客体属性的有无不定的空幻灵动。
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人的心灵活动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