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描述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在现代文明下产生了现时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时尚、前卫、锐意革新、容易接受并喜欢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曾经存在的或者还在存在但已经在逐渐消亡的事物,他们的情感似乎已经圆钝,他们表现得漠然。所以希望以这篇文章为契机,让他们学会去对以往或正在成为以往的事物进行灵魂的触摸,进行认识和思考。
现在正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能力。现代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课堂上已经不再需要单纯的粉笔教学,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模式。面对如此迫切的学习欲望,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让改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方向,而我们也许充当的是舵手的角色,在知识的海洋中为学生保驾护航。本课拟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有更新的思维方式和接收信息的手段。在学习本课时,我们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课文本身,更多的要求他们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产生新的浓厚的兴趣点。其次培养学生的大胆思维能力。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利用网络快捷方式及时进行交流讨论,以达到一种新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理念。
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二)技能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3、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和超脱。
(四)信息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寻找有用信息,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学习,搜寻网络中有用信息为己所用,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材内容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极具人文特色的文章。面对如此精妙的语言,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早已经调动起来了。它是“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序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而这篇小品文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文化气息,一种健康的休息。所以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对自身的文学修养及自身情趣有很大的提高。胡同文化重要着眼点在文化,而切入点是北京建筑,像这类文章最适合学生作为课外知识拓展来阅读。我们不仅仅学习文章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对其它信息的接收。所以我们要了解北京的胡同,还需了解北京的文化,这大大地拓宽了学习本课的视野,也为学生了解更多胡同知识、北京知识以及胡同文化提供了一次契机。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再也不会一味的接收老师所授予的知识。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对待事物有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所以进行交互学习是迫切需要进行的。
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还不能独立承担起研究一个课题的重任,但是我们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关于自主学习方面,多多少少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课件)中贯穿老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