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总复习提纲
- 资源简介:
约34480个字。
语文版九上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白杨礼赞》
一、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代表做:“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春蚕》、《林家铺子》。
二、字词
主宰(zǎi) 锤(chuí)炼恹恹(yān)虬(qiú)枝晕(yùn)圈秀颀(qí) 婆娑(pósuō)倦怠(dài)倔强(juéjiàng)驰骋(chěng)宛(wǎn)然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无边无垠(yín):没有边界,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诸如此类:许多像这一类的。诸:众多。
参(cān)天耸立:(树木等)高耸地直立着。
不折不挠(náo):指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折:折断。挠:弯曲。
三、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2、有扬有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五、重点问题
1、文章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作者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生活在辽阔坦荡的黄土高原之上。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枝,叶子片片向上,皮朴实无华。最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正直,不折不挠。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极普通”,说法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矛盾。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生长在西北高原,生长环境和外形都是极普通的。但它的内在气质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平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以形、景的普通,突出其神的不平凡。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
作者由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联想到北方农民的“正直”,由白杨树的枝“笔直”“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团结”,由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上进”由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联想到北方农民的“质朴”。作者就是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这里,白杨树就是人格化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2课 《囚绿记》
一、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著有《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散文集》,翻译外国作品《葛莱齐拉》《罗亭》《烟》《鲁滨孙漂流记》《希腊神话》等。
二、字词
陆蠡(lǐ) 瞥(piē)见孔隙(xì)涸辙(hézhé)移徙(xǐ)脉络(mài luò)淅沥(xīlì) 浆(jiāng)液 葱茏(cōnglóng) 猗(yī)郁镶嵌(qiàn) 蕈菌(xùnjùn)纤(xiān)细
揠(y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拔。
急不暇(xiá)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瞥见:一眼看见。
至宝:最好的宝物。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三、中心内容
作者通过写自己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四、写作特点
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
2.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行文,并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五、重点问题
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后来又“放绿”?
“我”囚绿的原因是想借助自己喜爱的绿色来驱散自己心中的郁闷,为生活增添一点亮色。后来,作者要走了,出于对它的挚爱;也是因为作者被它顽强抗争的性格、追求光明自由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了,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所以放了“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