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3000个字。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
(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体会对比、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难点
1、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路线,深入理解作者对“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不同的态度及其原因
2、品味两幅不同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内涵。
教学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借助朗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点拨法:学生接触本文时间有限,适当进行分析、点拨,有助于文章理解
3.讨论法:针对本文这个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培养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是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讲授法: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雪吗?那同学们知道80多年前雪的模样吗?不知道吧!今天,我们进入鲁迅先生的《雪》好好的去感受一番八十年前的雪是什么模样。
二、鲁迅生平介绍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相继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药》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
三、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四、听朗诵对生字词进行注音
处()子磬()口塑()雪粘()结
脂粉奁()目光灼灼()朔()方粘()连
凛()冽()褪()尽
五、词语解释: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六、全面感知课文
1.以图文方式分析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答: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
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
3.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说到“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