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永远的冰心,永远的童心
- 资源简介:
约3640个字。
备课资料:永远的冰心,永远的童心
吴晓东
以歌颂童心、大自然以及人类之爱著称的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可以说是完整地经历了20世纪。在许多文学史家眼中,冰心是我们20世纪的童心、母爱和良知的象征。
冰心最辉煌的文学创作期是在五四时期。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青春时期,那一代作家们大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天真、热情,充满朝气,也充满幻想,热爱生命,也热爱大自然。“1919”五四运动这一年,冰心19岁,真正地是一个“五四之女”,她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而开始创作,她的创作,特别是著名的小诗《春水》和《繁星》,还有写给儿童的通信集《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也成了五四历史青春期的最好的体现;现如今,《寄小读者》《山中杂记》更是整个现代中国的儿童文学几乎不可企及的圣典。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童心、母爱、自然的主题,核心思想是爱的哲学。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小诗(《春水•一〇五》)典型地反映了冰心的哲理和思想:童心、母爱、自然,三位一体。“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诗中的“我”、“母亲”、“小舟”、“大海”所构成的,是宇宙中最美好也最和谐的一幅图景。
再如《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不妨同那首《春水》对比一下。如果说《春水》开篇“我在母亲的怀里”,像一个电影的特写镜头,慢慢拉成一个小舟、明月、大海的全景式的广阔画面,那么,《繁星》一篇则从“月明的园中”的全景式镜头推成“我”在母亲的膝上的特写;而最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我”“母亲”“大自然”三者的一体。
冰心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还以风格清丽、文字典雅著称,尤其所谓“冰心体”的语言更是名扬一时。究竟什么是“冰心体”语言?我以为,它的特点之一是,在文体上追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简单地说,是在白话文的写作中自觉地加入文言成分,同时在现代汉语的习惯和方法中融合西方语言的句式和语法。比如《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很可以代表这种“冰心体”语言的追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冰心对古诗的借用。在该文中冰心试图比较“周围是大海,与周围是乱山”的不同滋味,(请你自己也想想看,你的周围是大海,与你周围被大山环抱,两种心情有什么区别?你自己怎样写出这种区别?)这也可以说是冰心给自己出的一个难题。结果,冰心到古人那里去求救,通过引用古诗,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又颇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婿,遥远,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