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班级 二、八 时间 99年4月9日 检印
课题 六国论 课型 新知识课
教学目的或目标
一、了解苏洵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及讽喻现实。
二、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中心论点。
三、通顺地翻译文言文。
重点 加强文言翻译,加强单元知识训练的讲解。
难点 正确了解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关键 通顺翻译全文,理解中心论点。
教具 小黑板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一、简介作者 (10分钟)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人。著名散文家。相传27岁“始发愤”。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成为文学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的作品议论深刻,《六国论》是精品。自号老泉《嘉佑集》。
《六过论》是论述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原因的议论文。秦国由战国初期偏居西隅,落后弱小的秦国,经过商秧彻底的变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一跃而成为七国之雄,跟本原因是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力超过六国。同时七国争雄,战乱不已,人民遭受了无穷的困难,切盼天下统一。因此秦灭六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囿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苏洵并没准确看到这点,而把六国破灭的原因仅仅归于“赂秦”,因此,文章论点不免有失偏颇。但是文章针对北宋王朝堆契丹、西夏妥协退让以赂求和的政策,借六国因割地贿赂秦而遭灭亡的事实,暗示北宋王朝应以前车为鉴,坚持用兵,团结御侮,安定国家,在当时又有着积极作用。而且作者反对屈辱求和,主张弱小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暴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所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这种领会作者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手法,和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围绕中心逐层深入地论证的写作方法。做到以读代写,提高议论能力。
二、分析课文 (30分钟)
全文共五节,可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1节):提出中心论点,略作分析阐明。二部分(2、3节):援引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三部分(4、5节):总结历史经验,点名写作目的。
讲析课文第一部分:
作者开门见山地力排异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作者简要地解释中心论点,“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