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散文创作中的“杨朔模式”
吴雪源(Z0210802018,02春中文,龙岩)
内容提要: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家杨朔,在艰苦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形成“杨朔模式”。然而杨朔模式是典型的“单调”:一是单调的叙事模式;二是单调的思维模式;其三是单调的抒情方式。从内容和形式上限制了作者的创造,使创作之路越走越窄。问题实质在于这是一个“假”模式,它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生活。这种模式对散文的创作起着消极的影响。
关 键 词: 散文 创作 杨朔模式
(一)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具有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独特的美质。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①
谈建国后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势必会提及杨朔。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家。杨朔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内容来看,大抵可分为四类: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杨朔散文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境界优美、诗意盎然。
杨朔是造“境”的能手。场面、对话、景观、氛围,他只消精练的几笔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毕肖。如在《泰山极顶》中,他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在他的笔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涛,“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在《雪浪花》中,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老泰山”妙语解疑的场面,是那般欢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又是那般开阔、静谧,令人遐想。杨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独异的艺术天地,而且往往是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这是很不容易的。在当代散文家里,象他这样具有很强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难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