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知识之金 炼思维之钢
——浅谈对对联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
苏州外国语学校 周广会
一 对对联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对对联的题目,颇具新意,是近几年高考题型改革的成功范例。不妨把原题抄录如下: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扫千年积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这道题实质上是一道仿句题,但较以前又有很大创新。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算是一种继承。在古代,对对联是学生的必修课。“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这是五岁孩童都会背诵的对对口诀。近现代也有以对对联来选拔人才的例子。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曾给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学生出过一个上联——“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结果对“猪八戒”、“沙和尚”的大有人在,令人啼笑皆非。这个事例说明,对对联一科到上世纪初已日渐式微。随着旧诗为新诗所取代(旧诗中的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绝句中也常有对句),对对联已逐渐被人们视为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了。
实际上,对对联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在高考中采用对对联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对对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对对联本身就是一个遣词造句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这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正确运用词语”是一致的。
其次,对对联有助于培养学生恰当运用修辞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对联的根本特点是对偶,对对联实际上首先是对修辞的考查。而要想对好对联,首要环节之一是理清句子的结构,这样才能保持“句式一致”。这恰恰就是仿句题的根本要求。
再次,对对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对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积累语言素材有积极意义。对对联往往要引用史实、典故、名言,要求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大量涉猎,因而对写作有重要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对对联的过程中调动大脑积极思考,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度。这正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对对联训练是十分有益的。
二 对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要想让学生对好对联,教师首先要给他们讲清对联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
古人对词性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词性一致,还强调同类词相对。(当然对学生要求可以宽一点。)比如前面提到的“孙行者”一联,可对以“祖冲之”。“祖”对“孙”,为同类名词;“冲”对“行”均为动词,且都有“走”的意思;“之”对“者”,同为虚词。两个人物又一虚一实,堪为绝对。如果对以“胡适之”(胡适字适之),也勉强可以。
结构相近是从句式上说的,也包括音顿。比如04年全国语文高考题中的一个上联“扫千年积习”,所给的参考答案是“树一代新风”,上下联皆停顿为“一四式”,且同为动宾短语,宾语部分又都是偏正结构。另一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参考答案为“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上下联均停顿为“四七式”,而且前四字都是两个主谓短语合成的并列短语,后面的七字句又都是主谓结构。
古人非常讲究对联的平仄。“平”就是现在的阴平、阳平,“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上声、去声。今天对对联已经不必拘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