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一、课题:理想
二、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的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像法、讨论点拨法。
八、教具:写好生字词的小黑板、录音机、朗诵带。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的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默读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出示投影,纠正重点字词。
寂寥(lio):寂静;空旷。
玷污(di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洗。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 jing):(性情)刚强不屈。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五)简介作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其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