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1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30 21:2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课题:风筝
付雅绒
[教材分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作品,发表于同年2月2日的《语丝》周刊,后由作者编入《野草》。文章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向来不爱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风筝。这件当年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嗜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却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此事,就感到一种“可把握的悲哀”。在这个有关风筝的故事里,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游戏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更能看到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悔的感慨。这篇文章的难点较多,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质疑,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发挥其自主学习的动力,解决文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不甚了解,而鲁迅的这一作品难点又比较多,因此学起来困难比较多。我们海星中学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鲁迅的认识不够充分,上网查找资料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们对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兄弟之间的在冲突误解中的亲情的体验也不会很深刻,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读课文,创设情景与教学的气氛,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本文所表现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当然,正因学生知识面狭窄和阅读能力较差的特点,要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教师要为他们列出预习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鲁迅,感知文中所表现的多角度的内涵。
[课前(材料)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布置学生预习题 3.备课时要从先整体感知后具体内容分析或探索再总结评价的思路进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在引导学生时要按这顺序进行。
学生: 1.熟读课文,用圈点法画出本文的字词,查找工具书解决疑难。 2.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姓名、字、笔名,评价,作品等),初步认识这位大文豪。 3.阅读课后的《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为体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教师要做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真正地变成自主学习,整堂课要求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按照整体感知--具体领悟—-探讨交流的教学模式开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课前可布置预习题;然后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然后再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感受本文的主题的多面性。 针对教材难点多,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的实际问题,设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解决课文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当然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