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5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2 22:25: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胡同文化
教材分析:这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整篇序言紧绕“没”字行文,通过介绍胡同的特点,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胡同之没的复杂情感:既有伤感和无奈,又有超然乐观的坚决告别。文章语言既朴实,又典雅,两者结合,极富表现力。
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对北京的胡同不大熟悉,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要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胡同还不算困难,所以,打算以北京的风景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尽可能快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扬弃、继承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而辩证地对待、思考和分析问题(传统文化)的能力。
认知目标:
1. 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2. 理解作者对胡同之没的复杂情感。
3. 理解和学习文章朴实和典雅结合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2.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地看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表达。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唱脸谱》(上课铃响之前)
导入新课:北京是咱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说起它,人们往往只会想到京剧、长城、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但你知道真正能代表北京市民文化、尤其是能体现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的事物是什么吗?对,它就是北京的胡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胡同文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聆听著名作家汪曾祺关于《胡同文化》的介绍。(投影课文标题及自动播放的胡同图片)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注意字音字形及一些口语化的语言,同时投影字音,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2. 理清思路
(请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说说你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独到理解。)
投影:
(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5—12)胡同文化的特征。
(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思考探究
1. 胡同有些什么特点?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2. 北京人对胡同是怎样的态度?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