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土地的誓言》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感情浓烈的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阶段。作者通过写流亡青年对关东原野无限眷念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悲伤和对故乡的思念。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或采用呼唤、倾诉的抒情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或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家乡景物进行描写抒发心中的情思,或面对故乡发出誓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故乡强烈的爱。
学习本文首先要能抓住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广泛搜集“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了解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要反复诵读课文,从中领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写家乡景物。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是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蜘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向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作者从那些角度描写故乡春天的景象?写出了故乡春天的什么特点?
2.加点的“窜”字为什么用得好?请作简单分析。
3.划线句子可否改成“大家都记得她”?为什么?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文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入手,将故乡春天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第2题考查学生品析字词的能力,“窜”字用得好,好在窜字写出了柳条长得快,长势好,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情态,从侧面表现了故乡春天万物争荣,吐露生机的特点。第3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划线句不能改变,因为原句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比改后的肯定句表达效果更好,语气更强烈。
参考答案:(略)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 ) 嗥鸣( ) 田垄( ) 亘古( )
辗着( ) 澜语( ) 丰饶( ) 斑lán( )
怪dàn ( ) 污huì( ) 默qì( ) 泛làn( )
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不必拘泥于原文,只要搭配得当即可。)
( )的白桦林 ( )的白桦林
( )的高粱 ( )的鹿群
( )的山雕 ( )的原野
三.仿照例题,给歇后语补上下半句
例: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十月里的桑叶--
茅坑里的石头-- 泥菩萨过河--
黄鼠狼给鸡拜年-- 肉包子打狗--
九曲桥上散步-- 六月天做棉衣--
千里送鹅毛-- 三九天吃冰棒--
早晨的露水-- 向和尚借梳子--
梁山泊的吴用-- 王熙凤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