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木兰诗》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全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朴实、不慕名利、热爱亲人、报效祖国的特点。全诗线索分明,详略得当,第1、2节写停机叹息、代父从军;第3节写准备行装,出征边关;第4节写十年征战、胜利归来;第5、6、7节写凯旋受赏,亲人团聚。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富有现场感;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拢全诗,令人回味。文中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点染其中,使这首民歌具有浓浓的“书卷味”,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杼、鞍鞯、辔、勋、溅溅”等生字,能流利地背诵全诗,其次能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的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再次要结合诗句对诗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故事的情节,了解和掌握诗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这段文字,看看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一一列举出来,并简析其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析:此题考修辞手法及作用。“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采用排比的手法,渲染全家喜迎木兰归家的欢乐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采用排比的手法,写木兰归家后高兴愉快的心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采用对偶、互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
参考答案:略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 chí( ) bàng 地走( ) 阿zǐ(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 ) 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 赏赐百千强( )
当户理红妆( )(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
三.填空。
1.《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2.诗中的“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3.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四.简答。
1.对《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声音,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织机声,有人认为是叹息声,有人认为是虫鸣声。你认为是哪种声音?请写出理由。
训练二
(一)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指出“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的句式类型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