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与“矣” <br>
潘志敏编撰 <br>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r>
——荀子《劝学》 <br>
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r>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r>
<br>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r>
在文言文中,“也”和“矣”作为语气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就词语本身的用法和意义来说,“也”有两种用法:㈠语气词。①用于判断句尾,表示判断语气。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用于因果句尾,表示解释。商君书画策:“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③用于疑问句尾,常与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相配合,表示疑问或反问。荀子强国:“人之所恶何也?”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论语先进:“回也视予犹父也。”㈡副词。表示承接。庄子让王:“古之得道,穷亦乐,通亦乐。” <br>
<br>
“矣”只是作为语气助词来使用。㈠表示陈述。①表示已然。左传僖公二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②表示将然。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③表示坚决、肯定。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㈡犹“哉”。表示感叹。书牧誓:“狄矣!西土之人。”㈢犹“乎”。表示疑问。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㈣犹“耳”。战国策赵三:“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㈤犹“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