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24
- 资源简介:
约10610个字。
16 《云南的歌会》
zzggcc197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2.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风哕”等成语。
3.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合作交流,比较探究,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和魅力。
突破方法:
(1)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入文中情境,并初步体会作者感情。然后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歌会特点。
(2)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融入歌会,体会歌会的特点,感悟歌会的魅力。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教学法、范读法、比较法、讨论点拨法等。
学法导航:听读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参与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代表作品。
2.收集有关民歌、作者及文章创作背景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对课堂充分预设。
3.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搜集云南风情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沈从文及民歌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朗读课文,感受歌会特点,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云南各地风情,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自己最直接的感受。(生交流)
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去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走近作者:
常言说“知人论文”,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屏幕显示:)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众多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在课文删节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